图为杨晓慧正在制作果蔬汁。 吴月丽 摄
中新网通辽4月12日电 题:内蒙古退休阿姨寻找职业第二春 巧手“蒸”出美好新生活
(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其实心理压力特别大,退休再就业困难很多,主要是年龄大,记忆力不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差。”12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退休职工杨晓慧如是总结退休再创业的感受。
退休职工的新挑战
图为杨晓慧在摆放花馍。 吕志敏 摄
栩栩如生的锦鲤、惟妙惟肖的寿桃、五颜六色的福袋、活泼俏皮的人参……这些造型各异的花馍仿佛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挑逗着民众的味蕾······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52岁的杨晓慧。2021年,杨晓慧从一家国企退休后,因为早年考取了户外指导员证书,她便开始带旅游团到处旅游。然而,面对大把的空闲时光,杨晓慧并不想安享退休生活,而是选择重新创业。2022年,杨晓慧花费5万元去山东一家职业学院学习花馍制作。
花馍好看,但学习过程异常艰难,杨晓慧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老师和同学之间说话,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在我坚持不下去想回家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已经退休了,回家没事干,一定要坚持学下去。”杨晓慧笑着说。
图为杨晓慧制作的人参花馍。 吕志敏 摄
凭着对花馍制作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劲,仅用3个月的时间,杨晓慧就从外行人成为花馍制作的行家里手。
“说大点是传承传统文化,说小点这是我的爱好,自己退休了,在家待着没啥事干,不想被社会淘汰,想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在杨晓慧看来,退休再就业是一种丰富退休生活、充实自我的方式,不仅可以发挥余热,也能缓解社会压力。
传统技艺谋传承
花馍是我国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花馒头,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是百姓承载礼仪、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制作技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想做好花馍却并非易事。
杨晓慧说,一个单品要经过配料、和面、压面、塑型、粘配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花馍既有灵巧的造型,又不失民间艺术的质朴,各种面塑动物神态自然、动作夸张、栩栩如生。”
制作花馍也是比巧手的过程,花馍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巧妇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
为了丰富花馍造型,杨晓慧在网上搜索感兴趣的图案,并时常听老人们讲述他们小时候见过的图案,再自己琢磨,进行改造。
图为杨晓慧制作的水果花馍。 吕志敏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不论是小朋友酷爱的卡通造型,还是老年人青睐的传统风格,杨晓慧都能驾驭,传统面点被赋予新的创意。
随着民众认可度越来越高,杨晓慧擅长的福袋和玫瑰花等礼盒订单不断。
老手艺捏出新时尚
“与其说是再就业,不如说是选择一种新的退休生活方式。”今年年初,杨晓慧的花馍蛋糕店正式开业,她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虽然忙碌,但却充实。
作为馒头的一种升华,花馍集中体现了我国的面食文化。不论是做成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还是卡通造型,都有一定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
杨晓慧说,她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她的花馍制作中融入内蒙古元素,比如草原、蒙古包、牛羊等。“我想把现代的东西和传统技艺融合起来,从图案、制作工艺等各方面进行创新。”
在杨晓慧看来,每一个花馍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制作的时候非常用心。在制作工艺方面,她将蔬果和面融合,加入南瓜、紫薯等,丰富色彩的同时,也保证花馍更健康有营养。
目前,杨晓慧正在申请开鲁县花馍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她还多次深入社区、学校教授花馍制作技艺,并且已经收了一个徒弟。
“赚钱多少已经不重要了,能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就是我退休后再创业的最大收获。”杨晓慧说。
从最初退休到从事旅游行业,再到自主创业学习制作花馍,杨晓慧用巧思、巧手,蒸出了普通人方圆餐桌上对美好生活的寄语,也蒸出了自己美好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