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球热闻】河源“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恐龙蛋”和“黄氏河源龙”两种馆藏化石获评“中国美丽化石”
2023-06-19 14:25:50 来源:大洋网

广州日报记者18日从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寻找中国美丽化石”公益盛典近日在北京举行,揭晓并展示了3大类共112种“中国美丽化石”,其中河源市博物馆的“黄氏河源龙”及“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恐龙蛋”成功入选。

河源恐龙蛋馆藏数量至今仍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寻找中国美丽化石”公益活动旨在宣传、推介我国古生物化石科研、科普和文创产品的优秀成果,展示化石的科学和艺术之美,增强公众对化石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分为科研成果类、科普观赏类和文创产品类三大品类。


(相关资料图)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河源龙(Heyuannia)属于窃蛋龙科,分为黄氏河源龙(模式种,广东)和延氏河源龙(蒙古)两个种,它们生活在距今大约7000-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最初的研究者认为它支持了窃蛋龙类属于退化、不会飞的鸟类。但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一类恐龙。

杜衍礼称,“黄氏河源龙”出土于199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和研究,于2002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第四期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中,正式命名河源当年出土的9具恐龙化石为“黄氏河源龙”。 对蛋化石色素的最新研究显示,黄氏河源龙蛋的蛋皮是“蒂芙尼蓝”(Tiffany blue,也被称为知更鸟蓝,颜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在西方象征着幸福),与北美知更鸟蛋的颜色相似。

据悉,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的恐龙蛋现已超过2万枚,馆藏数量至今仍居世界第一;此外该馆还馆藏有恐龙骨骼化石19具,其中“黄氏河源龙”是窃蛋龙类新属新种,是河源最具代表性的恐龙化石。

科研人员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自然博物馆博士、助理研究员裘锐昨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称,黄氏河源龙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窃蛋龙类之一。裘锐称,现在普遍认为,窃蛋龙类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类重要的过渡物种;黄氏河源龙的标本也保存了很多与鸟类相似的特征,包括脊椎上的气凹,锁骨愈合形成叉骨,腕部具有一块大的半月形腕骨等,这些特征都暗示着窃蛋龙类与鸟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裘锐告诉记者,近20年来,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重要特征的演化轨迹及其功能变化,比如鸟类的前肢可以折叠收拢在体侧,这样可以保护前肢的羽毛。相比之下,很多恐龙的前肢就僵硬很多,若要做精细的形态功能学研究,就需要研究前肢保存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裘锐称,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很多和鸟类关系很近的恐龙,但这些恐龙绝大多数都是呈二维压扁状态保存的,骨骼因受到挤压,有时会发生变形,影响对骨骼特征的识别。

“作为一种与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黄氏河源龙的前肢保存非常精美且完整,甚至连小块的腕骨都保存了下来,而且化石是三维立体保存,可以为研究鸟类特化的前肢是如何演化而来提供珍贵的研究材料”,裘锐告诉记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将尝试使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建模对河源龙前肢的骨骼关节面的活动范围及其运动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前肢形态特征的变化导致的手部收拢及其它运动功能的变化。除此之外,科研人员也尝试对黄氏河源龙更多的和鸟类相关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为今后研究鸟类起源与恐龙假说提供更多的细节特征证据。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蒋安春、黄志青、彭茂洋

相关新闻: